English

探索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力作

2000-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大英 我有话说

新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景治教授主持编写的《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一书,是政治学界研究邓小平理论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读后感觉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选题意义重大,研究视角有新意。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政治进步,总是有赖于先进观念、先进理论的引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必然伴随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认识上的不断深入。在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比较重视基本的政权组织结构和基本政治规范,而很少涉及基本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体机制和具体关系。我们常说我们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为什么长期以来总感到其缺乏生机和活力,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破陈规,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的基本政权组织和基本政治规范建设这一层面,还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这里的政治体制,指的是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即为实现基本政治制度而建立的各种具体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政治体制与基本政治制度之间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体制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基本制度的本性和要求,直接影响到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实现程度。邓小平同志深刻剖析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及其根源,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从而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实践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特别重视邓小平理论中这些极富创造性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应该深入挖掘、准确领会、完整阐释邓小平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思想,使之成为切实指导和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理论工具。应该说,《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一书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际运作的各个具体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发展中凸现了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勾勒出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该书的问世,体现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始从静态向动态、从抽象论证到具体分析现实问题的发展转变。

其二,该书的框架结构比较科学,对于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中的中心问题作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该书按照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固有的科学性、规律性和逻辑层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民主与法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监督制度建设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和“一国两制”等八个方面构筑了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的体系框架。这一框架比较全面地涉及到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各个主要领域,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在该书各部分的内容和体例问题上,书作者们较好地将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的完整性和政治体制所涉各个方面的相对独立性结合起来,既注重突出了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在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性,又始终贯穿了邓小平同志对政治体制改革所作的带有全局性的思考,包括导致传统体制下种种弊端的权力配置问题、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建设的“人治”“法治”问题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的思想等等。从而既保证了全书各个部分相互衔接、连贯一致,又避免了各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

另外,通读全书,也感受到了作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方面,不作人为拔高,他们把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看作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比较忠实地反映了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的原貌;另一方面,也不回避问题,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暂时没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作者们在研究中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政治体制改革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信该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